《中国反垄断十二年:回顾与展望》 新书发布暨竞争政策学术研讨会召开
访问次数: 0 发布时间:

    此文章来源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6月3日下午,《中国反垄断十二年:回顾与展望》(以下简称《中国反垄断十二年》)编委会举办了新书发布仪式,同时围绕竞争政策进行了学术研讨。为该书撰写书序和后记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曾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首任组长张穹(曾任原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参会,并做主旨演讲。该书的六位编委以及凯恩克劳斯基金会、中信出版社代表参会并发言。

 

  

 

    彭森会长发表了强化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 全面推进我国改革事业的主旨演讲。他在讲话中表示,近年来中央多次提出要强化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这个议题非常重要。从改革的角度和竞争政策的功能看,竞争政策的实施可以助推解决改革面临的一些难点问题、机制体制问题。他指出,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着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难点问题,特别突出的是相关领域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公平竞争制度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地方保护、行政垄断、市场分割等妨碍了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商品、服务、资本、人才等要素实现自由流动还存在若干堵点,不合理的市场准入、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差别待遇影响了公平竞争等等。这些问题,正是竞争政策应该并且也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领域。十四五”规划纲把强化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作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三大内容之一,就是要通过竞争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逐步解决涉及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机制体制问题。他提出,强化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要从几个方面着力推进。一是继续全面清理政策法律体系中与全国统一市场、公平竞争不相适应的内容。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重要任务,需要持之以恒地贯彻落实。二是建立与竞争政策基础地位相匹配的竞争执法机构并实现执法常态化。特别是要大力查处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案件,着力破除地方保护、行政性市场壁垒。三是建立对行政垄断行为的特别诉讼制度。四是以竞争政策为基础,逐步提升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兼容性。他强调,竞争政策能够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各种政策的出台都不能忽视或削弱竞争政策的基础性作用。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能够助推我国的改革事业,特别是有助于构建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

 

 

  张穹主任以修订《反垄断法》 完善现代化经济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他指出,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已与《反垄断法》制定时场景大不相同,修订《反垄断法》是应时而变、因势而新的应有之义。尤其结合近3年来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变化情况,修订这部2008年8月1日实施的《反垄断法》,条件当已成熟。这不仅是为积极应对经济市场新形势,也是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更大发展的必要之举。张穹主任归纳介绍了征求意见稿的主要修改之处:

  一是认定互联网领域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增加考虑网络效应、规模经济、锁定效应、掌握和处理相关数据的能力等因素。二是将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相关内容写入征求意见稿,突出体现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三是关于提高反垄断法律体系的权威性,反垄断法律和执法、司法必须具有权威性、公信力,否则其公平性将受到质疑。四是关于坚决打破行政垄断,征求意见稿作出多项安排,意在增强调查和处罚力度。五是关于禁止组织、帮助达成垄断协议。六是关于主动调查涉嫌垄断的经营者集中。七是对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调查行为,必要时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予以协助,以增强执法力度。八是关于大幅度提高罚款标准,特别是对垄断协议、违法集中等,都大幅提高了罚款标准。

 

 

  在新书发布仪式上,中信出版集团《比较》编辑室主编吴素萍谈到:书中近百位作者,既有参与反垄断法研究、起草和执法的国内专家、学者、官员、法官、律师,又有国际知名的反垄断专家。他们回顾中国反垄断立法的过程,总结反垄断理论,剖析国际和国内的反垄断执法实践和案例。这该书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可以启示对未来的反垄断理论研究和执法,是一本不可多得、值得认真研读的工具书。北京凯恩克劳斯经济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李玲表示,基金会很荣幸能为《中国反垄断十二年》一书的出版提供资助。基金会对中国竞争政策高度关注,自2013年以来围绕中国竞争政策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中外合作研究,出版发行了相关研究报告。基金会致力于加强对中国经济政策的分析,推动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协调发展。基金会愿意和各方继续推动和开展有关反垄断、竞争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合作研究。《中国反垄断十二年》主编李青(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代表全体编委,对该书近百位作者、资助方、出版社的通力合作和读者的支持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她表示,该书出版恰逢反垄断成为热点,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这是对全体编委的鼓励,也给了大家继续努力的信心。她说,12年是一个圆满的数字,出版这本书带给我们圆满的成就感。我们也清醒地知道,这是中国反垄断的第一个12年,未来还有无限可能。作为个人,在国家、社会的发展中,能够有所贡献,虽然微小,但很幸福。

  在随后举行的研讨会上,天地和律师事务所主任合伙人任勇、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祁欢、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魏士廪、中欧竞争周中方专家张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李青分别做主题发言。

  任勇律师介绍了几起经营者集中的典型案例,跟大家分享了其反垄断团队与中国反垄断法一起成长的经历。他谈到《反垄断法》对市场秩序的维护、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改变。作为反垄断法律师,我们的职责不仅在于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更在于在实践中落实反垄断法之要义,从而推广公平竞争、强调法治和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的构建。作为一名反垄断律师,将继续参与推动《反垄断法》的发展。

  祁欢教授在关于中欧数字经济竞争与合作政策的发言中提到,对比中国与欧盟的数字经济发展状况,我国的平台经济较欧盟更为活跃,而欧盟就数字经济的配套措施优于我国。欧盟通过GDPR对数据收集企业执行最严格的监督审核,中国数字企业数据合规风险显著增加,数据主权归属矛盾日益突出,数字技术政治化”等问题出现。数字经济的高新、智能化发展,利用大数据实施更加隐蔽的垄断行为、算法共谋、算法价格歧视、数据流动壁垒、数据公开与知识产权保护等新问题,加剧了竞争政策的监管难度,无论是监管的技术手段还是资源能力,都急需相应提升。

  魏士廪律师就中国行政垄断与公平竞争审查的历程进行了回顾与展望,通过梳理12年行政垄断与公平竞争审查的执法数据,展示了行政垄断与公平竞争审查执法启蒙期、执法启动与提速期、执法高涨期和反行政垄断生态建设期等四个发展阶段。魏士廪律师还展望了行政垄断与公平竞争审查未来的发展。他表示,要确立和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将公平竞争审查写入反垄断法,从公平竞争制度入手防止行政垄断,推进公平竞争审查配套制度与措施的完善与落实,建设公平竞争审查的考核与评价制度。

  张昕博士以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反垄断十二年为题,分享了国际学者对中国反垄断十二年的评价及对未来发展的期待。《中国反垄断十二年》一书中,国际知名学者撰写了十二篇文章,从各个角度全面剖析了中国反垄断的十二年,内容涵盖了机构建设、制度完善、疫情下的竞争政策应对、国际合作以及关于反垄断实体问题等各个方面。无一例外,所有的国际专家学者都认为,中国反垄断的十二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短短十二年的时间里,构建了基本成熟完备的反垄断法律制度,同时也有了经验丰富的执法机构,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执法机构三合一的调整,为日后更加长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际专家期待中国的反垄断能够为世界反垄断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李青以十四五时期竞争政策展望为题目做了发言,主要包括十三五时期我国竞争政策取得的主要成效、十四五时期我国竞争政策实施的时代背景、主要问题和展望。她提出,十四五时期要从多个途径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一是由立法机构全面清理法律体系中与全国统一市场、公平竞争不相适应的内容。二是建立对行政垄断行为的特别诉讼制度。三是由司法部负责对高层级文件的实质性竞争审查。四是强化竞争执法机构并实现执法常态化等等。五是多层次推动竞争政策的实施。

   《中国反垄断十二年》副主编魏颖主持新书发布仪式和研讨会,并在会议总结中强调了两点。其一,《中国反垄断十二年》是对中国反垄断发展的一个阶段性且非常珍贵的记录。编委会将积极回应社会各界的评议与反馈,持续追踪国内外反垄断的最前沿发展,为再版做好准备。其二,反垄断发展到今天,已走入公众视野。不论是国家战略层面,还是企业经营活动层面,抑或是个人层面,都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推动反垄断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努力。我们愿意为此尽绵薄之力。